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倩):最高人民法院19日发布10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罗国良副庭长表示,发布这批案例,旨在正告犯罪分子,法院坚持依法从严惩处此类犯罪及相关的上下游犯罪,坚决净化网络空间,同时提醒公众增强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识别意识和防范能力,遇到类似情况时不轻信、不上当,及时报警或向有关部门反映,促进形成群防群治的社会氛围。
2016年,山东高考考生徐玉玉因家中筹措的近万元学费被诈骗,悲愤之下引发猝死。这一事件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最高法今天(19日)发布的典型案例中陈文辉等人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和杜天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都与徐玉玉事件密切关联。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罗国良副庭长介绍了有关情况:“此次发布的被告人杜天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该案是被告人陈文辉等诈骗案的上游关联案件,正是由于杜天禹非法入侵山东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平台网站,非法获取当年考生个人信息,其中就包含被害人徐玉玉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的情况,这些个人信息向陈文辉出售后,陈文辉冒充财政局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为名拨打电话,才导致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后深信不疑,酿成悲剧。”
根据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2016年制定出台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诈骗造成被害人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组织、指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诈骗在校学生财物的,要酌情从重处罚。据此,法院对被告人陈文辉顶格判处无期徒刑,对另案被告人杜天禹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
罗国良副庭长指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组织化、产业化、链条化,各环节分工明确,迷惑性强,令人防不胜防。此次发布的被告人陈杰等诈骗案,该犯罪团伙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里就诈骗被害人近9000人,诈骗钱款超过千万元。“该团伙成立合法公司,在公司名义掩护下组织上百人实施电信诈骗,利用人民群众注重身体健康的心理,假扮名医诱骗广大中老年人购买不具有药品疗效的保健品或食品,获取巨额收益,团伙成员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团伙内实行层级管理,甚至还有详细的业绩考核制度,案件规模大,社会危害大。”
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工的精细化,还催生了大量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提供帮助和支持,并从中获利的黑灰色产业链,这些黑灰色产业链加速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蔓延泛滥,成为此类犯罪居高不下的成因之一。罗国良副庭长表示,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为诈骗犯罪分子取款等相关犯罪法院也要依法惩处,斩断犯罪链条,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实行全方位打击。
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出现的诈骗类型可分为48类300余种,而且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更加隐蔽、更具迷惑性。罗国良副庭长提示公众,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要做到以下“不要”,“不要向陌生账号汇款,不要连接陌生WIFI,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要轻信各种网络交友,最重要的是不能有贪小便宜、妄想一夜暴富的想法,‘天上掉馅饼,必定有陷阱’,所以不要有这种想法,而且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配合公安机关迅速破案。”
当天,最高法还发布了《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对2016年至2018年全国法院审结的4.8万件网络犯罪案件进行分析。报告显示:大部分网络犯罪案件分布于东南沿海,四成以上为团伙犯罪,七成以上被告人年龄在20至40岁间,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被告人最多,网络犯罪案件中近三分之一为网络诈骗案件,约五分之一的网络诈骗案件是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进行的精准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