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
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数字化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乡村治理带来了哪些深刻变化?数字乡村如何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
“一块屏”带来生产方式之变
从靠人力到靠算力,手机成了新农具,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乡村故事】
过去抬头看天,如今低头看屏,种好大棚,崔新中心里有“数”。
崔新中家住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4座蔬菜大棚,他一个人管得井井有条,有啥秘诀?
“秘诀就在这里。”老崔打开手机,温度、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看完数据,老崔轻点屏幕,棚顶的“棉被”缓缓收起,阳光透过棚膜倾洒而下,青青秧苗舒展枝叶。
“以前种大棚,挣的是辛苦钱。三九天卷帘子,人爬到棚顶,大风刮在脸上那叫一个冷,手牵着尼龙绳,扯动上百斤的草帘,有时腿都站不稳。”老崔细数变化,“自从装上智能卷帘机,省劲多了。咱点点手机,卷帘机就自动开启,几分钟就能搞定。”更让老崔高兴的是,瞄着温度变化,卷帘机卡点启闭,秧苗冻不着,长得壮实。
大棚装“大脑”,升级成绿色工厂。这几天,正是给甜瓜追肥浇水的时候,大棚里却很安静。原来,智能植保机在一排排菜架间穿梭,“大脑袋”来回摇摆,水雾弥漫。“用手机设定好路线、时间、用量,剩下都不用管。”老崔算起账:叶面都能均匀洒上,产量有保障,每座棚还能节省水肥1/3以上。
“过去靠人力,现在靠算力。”说话间,老崔演示起来,“一个个物联网传感器,紧盯作物生长情况,土壤pH值、墒情都显示在屏上,秧苗啥时候‘喝水’,手机说了算。”
大棚里耕种收,都有智能设备帮忙。“棚内温度超过30摄氏度,就得放风降温。”不久前,老崔去县城办事,看到提示信息后,用手机远程遥控,智能放风机就“嗡嗡”开启。
从土棚到“云”棚,老崔曾迈过不少沟坎。20年前,蔬菜大棚在寿光兴起,老崔跟着砌了几面土墙,搭几根木架,挣了不少钱。可后来大伙儿都来学,各地大棚多起来,“咱有的别人也有了,辛苦一年却卖不上价。”
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寿光从“种大棚”到“种技术”,蹚出了一条新路子。“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在当地落户,政策有扶持。引进人才,与高校院所合作携手创新,好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一代棚’升级为‘七代棚’。”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介绍。
“拿我家棚来说,接上‘云’连上网,智慧管棚用工少了,成本降下去了,产量却增了三成以上。”老崔说。
新技术添底气,老崔改种草莓西红柿和羊角蜜甜瓜,“西红柿是农科院专家引来的,一年两茬,亩产6000斤,每斤卖到了10块多。羊角蜜又甜又脆,一斤卖到8块,一年挣20多万块没问题。”
过去扛锄头,如今点手机,别看现在用得溜,刚开始老崔真不太适应。“农机上红红绿绿的按钮,咱不敢乱按”“系统提示让点这、点那,点错了怎么办”……老崔笑着说,“技术员上门教学,咱跟在后面练,忘了就打电话问,学技术跟种地一个理儿,钻进去才能有收获。”
“技术指导到位,新技术落地生根。”寿光市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李光聚说,“我们既有网上平台、24小时热线,也有田间课堂,农民遇到难题,第一时间能得到帮助解决。”如今,寿光新建大棚全面推广自动温控、臭氧消杀、水肥一体机等智能设备,物联网应用率达80%以上。
在寿光,手机小屏连上智慧大屏。数据从田间地头汇集,为农民提供精准指导。“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种地有准头,发展有奔头,智慧农业给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老崔信心满满地说。
看全国,生产智能化助力农业转型升级。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正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推动节本增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国全系统装备北斗导航设备作业面积6000万亩以上。全国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征集发布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成果和模式。
“一张图”带来组织方式之变
从埋头种地到看图管地,数据成为新农资,“田保姆”带动乡亲抱团发展
【乡村故事】
春耕大忙时节,河南省延津县田野里麦苗青青。“纹枯病发生侵染,请及时植保作业!”伴随着“嘀嘀”声,一条小麦病虫害预警发到“田保姆”彭良成的手机上。作为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良成闻讯而动。
来到塔铺街道西吐村村民王文喜家田头,调取小麦苗情电子地图,彭良成和飞防手锁定作业区域。植保无人机转动旋翼升空,机舱内的农药雾化喷出,不到一刻钟,8亩地全部作业完毕。
“这几年年纪大了,种地有点不赶趟儿了。”去年,王文喜决定把地托管给彭良成,订单种植,统一管理,成本降了一大截,每斤小麦售价高出市场价1毛钱。
“7年间,托管面积从3000亩发展到1.42万亩。”2015年,彭良成成立合作社,推出托管服务。十来个人,靠啥管好1万多亩地?“麦子长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数字化管理全面应用,这是我最大的底气。”彭良成说。
“农情苗情一张图尽览,这可是我们‘田保姆’的好帮手。”打开办公室电脑,彭良成轻点鼠标,“现代农业信息一张图”进入眼帘。选定村庄地块图斑后,哪块小麦长得如何,地块肥力怎样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些数据信息来自设在田间的农情监测站。
“智慧农业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种地方式。”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春学说,通过打造现代农业信息一张图,提供病虫害预警、农产品质量监测等智能化服务,从埋头种地到看图管地,种麦正变成一项精细活。
靠着现代农业信息一张图,种粮人有了“指导手册”。彭良成说,小麦每个重要生长节点,平台都会及时推出田间指导方案,记录农户管理情况及各处小麦长势、有无病情等。“有啥疑难杂症,随时能通过平台打通专家热线寻求帮助。”
“一张图”上,田块颜色深浅不一:耕地后地块黄色变深,播种后渐渐变绿。原来,电子地图按比例模拟每块耕地的位置、面积,不同颜色显示着该地需要哪种农机作业,也可实时显示农机动态。“到了‘三夏’,这就是实时更新的麦收地图,结合每块小麦的成熟时间、附近农机数量等信息,可动态调度农机,确保颗粒归仓。”延津县农机站站长陈国胜说。
随着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去年彭良成为乡亲们推出了全程托管服务,老任庄村村民樊作萍第一个报了名。她算过一笔细账:“土地流转出去,一亩一年才800元;选择托管,每亩能收1200斤,按一斤小麦1.2元来算,除去650元的托管费,还能收入790元。关键还能再种一季花生,划算!”
数字化重塑着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延津县委书记李泽宙说,县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田保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有了新答案。以前从种到收一肩挑,现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推出社会化服务,农民种地更轻松、更高效。“下一步要继续完善并用好‘一张图’,健全农业生产各种数据库,让乡亲们种地更有准头。”
管理数字化助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在全国,苹果、大豆等8个大类15个品种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稳步推进,信息加速整合共享开放,越来越多的大数据转起来、用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更精准高效。目前,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达到16.7亿亩次、带动7800多万小农户,农机精准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新技术加速落地。
“一根线”带来经营方式之变
从提篮叫卖到网销全国,直播成了新农活,山货接通数字供应链
【乡村故事】
“新鲜羊肚菌成熟了,木耳也将迎来采摘季,赶快下单预订吧……”一大早,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农民程洋走进食用菌大棚,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地吆喝起来。大棚内外,一筐筐食用菌传递,乡亲们加紧采摘、打包、发货。
“木耳触网卖全国,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程洋种了3万多袋吊袋木耳,一年两季,一季五六茬,供不应求。秦岭深处的金米村,靠着一根网线,把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去年全村销售木耳38万斤,总收入1200万元。”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
实际上,热销的木耳曾一度被“困”在大山里。程洋说,早年间,乡亲们卖木耳,或是步行几公里到路边提篮叫卖,或是到镇上集市摆摊销售,“挣不了几个钱”。脱贫攻坚期间,电商新风吹进了金米村,木耳开始“触网”。
“电商销售也并非一帆风顺,乡村物流短板是首先遇到的瓶颈。”程洋打开话匣子,“最开始,收到网上订单后,发货得从山沟里一趟趟开车送到快递站,最近的也有两三公里路程,发货价格高还不及时,经常被客户给差评。”
“订单越来越多,储存、运转必须高效,可不能让金米村困在‘最初一公里’。”李正森说,近年来,县里健全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快京东云仓等配套项目落地,发展壮大电商产业链,助力木耳等更多山货出山。
走进2300平方米的柞水京东云仓,数字化系统连接店、仓、运、配等各个环节。程洋把木耳等山货储存在云仓里,网店与云仓系统即时互联,只要有人下订单,云仓直接分装、打包、揽收,实时上传物流信息。
程洋细算成本账:以前每单要付15—20元的快递费,现在降到几块钱一单;三五千斤木耳放进云仓,系统自动打包发货,可节省一大笔人力来回搬运的成本。“物流成本节约一半多,净利润提高了九成,新鲜美味第一时间送到消费者餐桌。”程洋打开手机照片展示,以前羊肚菌只能销售干货,现在物流提速,鲜货出售,多赚了一倍多。
一根网线连城乡,不仅货畅其流,也深刻影响农民经营方式的改变。“跑动的大数据,还能预测销量,提醒提前备货。”柞水县电商协会副会长陈群说,仓储代发货,发货时间以秒来计算,及时率高达99%以上。
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开始琢磨如何用电商带动产业增效,直播成了他们的新农活。
程洋是金米村最早一拨农民主播。“刚上播的时候,手一抖把桌上的一盒木耳撒了一地,闹出了笑话。”后来程洋报名参加了电商培训班,从设计开场白、剪辑短视频,到产品分级分拣,边学边干,网店粉丝量一路上涨。
“高质量才能赢得大流量,咱柞水木耳的金字招牌,也得精心耕耘。”李正森说,村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乡亲们“抱团”一起向前奔,小木耳变成了现代化的菌包棒,住进了智能化大棚。大棚旁建起柞水木耳大数据中心,推动生产、包装、分拣等环节数字化升级,产业链增值。木耳粉、木耳茶、木耳锅巴……深加工产品品牌化经营,带动木耳涨身价。
一根网线带来的影响还在深化。柞水县经济贸易局局长李政为说,随着柞水木耳销售半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乡亲触网销售农产品。目前,县里的网店等经营主体达420余户,打造了“秦岭天下”“柞水有好物”等多个特色电商品牌。
李政为说,电商作为新业态,下一步还要着力构建完善生态链,让更多深藏大山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县里将继续提供直播培训、直播场地以及仓储和物流支持,让农业因电商强起来、农村因电商活起来、农民因电商富起来。
经营网络化助力电商新业态蓬勃兴起。产销对接、电商促销、“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各地用好互联网,完善提升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优质优价。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