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行动】
范景鹏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八步沙林场时强调。
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四十年接续治沙造林,誓把荒漠变绿洲,最终创造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的绿色奇迹。如今,在三代“愚公”的不懈努力下,八步沙林场已经发展成为武威市古浪县唯一一家由农民联户组建的生态公益性林场,也成为甘肃省农民联户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为甘肃乃至全国承包经营治理沙漠树立了样板。
“八步沙不治,土门子不富”
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肃省中部边境,为中国第四大沙漠。在土地沙漠化加剧的情况下,腾格里沙漠南缘不断南移,流沙入侵,很多村庄被黄沙掩埋,土地沙漠化一度成为河西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头号敌人”。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突出的一块沙漠,据说,100多年前,这里只有八步宽的沙口子,所以被称为八步沙。随着气候变化、人口猛增,加之过度开荒放牧,八步沙面积逐渐扩大,每年向南推进约10米。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已经发展成7.5万亩的沙漠,成为当地最大的风沙口。当地人因八步沙苦了一辈又一辈,所以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八步沙不治,土门子不富。”
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光明图片
1981年秋,土门公社的石满、贺发林、张润元、罗元奎、程海、郭朝明六位老汉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承包治理八步沙。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治沙设备,手头仅有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在7.5万亩的八步沙面前,平均年龄49.6岁的六位老汉显得极其渺小。当年,郭万刚怼过父亲郭朝明:“沙漠大得看都看不到头,你却要治理,以为自己是神仙啊?”但六位老汉还是用最原始的“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开始了这场用时间换空间的竞赛。六家口头约定:“不管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1982年,30岁的郭万刚顶替病重的父亲进入林场;1991年,贺发林老汉去世,21岁的儿子贺中强接过了父亲的铁锹;1992年,石满老汉去世,22岁的儿子石银山顶了上来;2002年,罗兴全接替年迈的父亲罗元奎老汉进入林场;2004年,程生学又接了父亲程海老汉的班;2016年,王志鹏代表岳父张润元老汉加入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紧接着,2016年,郭朝明老汉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加入林场,八步沙又有了第三代治沙人。
三代人始终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愚公移山精神,接续奋斗治沙造林。四十年中,三代治沙人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5.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1.6万亩,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令全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周边10 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确保了干(塘)武(威)铁路、省道308线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也护佑着6万多群众在此安居乐业。
据县志记载,最迟在乾隆初年还是“无水草丰可收”的黄花滩,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有了‘绿’着的八步沙,才有‘活’着的黄花滩!”今昔对比,当地人感叹道。
“义务治沙”保家园,“工程治沙”富家乡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以誓将沙漠变绿洲的决心治沙造林40年,不但扭转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绿进沙退”的逆转,还因地制宜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变沙漠为资源、资产、资本,变“沙害”为“沙利”,逐渐摸索出治理沙漠与发展沙漠经济相结合的双向转化新路。
比起第一代治沙的六位老汉,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从当年“义务治沙”保家园逐渐转变为“工程治沙”富家乡。三代治沙人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在筑牢绿色防护带的同时,积极发展以沙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的问题,实现了压沙造林与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的有机结合。
在甘肃省古浪县北部沙区旱麻岗治沙点,八步沙林场治沙人和群众一起扎草方格压沙。新华社发
如今的八步沙,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力也越来越强。2009年,当地成立了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投资1300万元,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1.25万亩土地,栽植梭梭、枸杞、红枣,并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等沙生作物。同时,引进资金建成大型土鸡养殖场,冠名“八步沙溜达鸡”销售,招聘当地贫困农户就近务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双赢。
治理后的沙漠开始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大面积种植肉苁蓉、枸杞、红枣等,示范带动当地群众积极发展沙产业,实现脱贫、增收、致富。截至2019年,林场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3000多万元,职工年收入由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如今的八步沙彻底改变了昔日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变绿、人民致富的理想。
充分发挥“八步沙榜样”的群众感召力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是从千万奋战在防沙治沙第一线的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群体和代表,他们从事的治沙造林事业在武威乃至河西大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众性。这种鲜明的群众性,能更好引起更多人的身份认同、情感共鸣和价值取向认可。2019年,中共武威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决定,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作为新时代武威精神,号召全体市民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为榜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八步沙人虽然事业越做越大、日子越来越好,但身不离农村、手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通过弘扬“八步沙榜样”,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可以激发群众有序参与的力量,引导、教育、熏陶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只有提升公众生态意识,提高民众对生态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事务,才能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具体落实到每个单位、家庭和公民,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成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格局。
正是在当代愚公精神的感召下,武威市人民积极行动,扎实开展大规模义务压沙造林和绿地倍增行动。自2012年以来,古浪县连续9年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春秋季义务压沙活动,累计埋压草方格5.1万亩。今年10月8日,古浪县拉开2021年秋季义务压沙活动的序幕,数千名县直机关干部在沙漠腹地集中开展秋季义务压沙,按人均2.4亩的标准,共埋压草方格40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