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遥远的天边”吗?
呼啸而过的强风,强烈刺眼的光照。那是位于青藏高原西端、羌塘草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地区。
你到过“世界屋脊之屋脊”吗?
生灵草木生机勃发,万水千山迤逦多娇。那是生物的王国,你几乎又很难把它与“无人区”“高原荒漠”联系在一起。
神山圣湖、札达土林、暗夜星空……西藏阿里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以及生态系统在整体上保存的比较完整,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
在这片净土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茫茫的高原,巨大的旷野,高山草甸与戈壁荒漠相伴而生,河流湖泊与雪域山峰相映成趣。在山川河谷中,藏羚羊、藏野驴绝尘而去,农牧民们生活惬意,共同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物多样性故事。
尊重:感受万水千山
9月22日,海拔4560米的玛旁雍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一碧万顷的玛旁雍措如同画在地上的一片蓝天,在皑皑雪山纳木那尼峰的映照下,美丽迷人。
玛旁雍措是当地人世代信仰的圣湖。在藏语中,“玛旁”意为不可战胜,“雍措”意为碧玉湖。
20岁的次仁旺姆和同事在湖边巡护,仔细检查是否有垃圾。他们是保护区吉吾管理站聘用的12名农牧民湿地管理员。
巡护过程中,他们不仅捡拾垃圾,还时不时用望远镜察看周边是否有动物死亡、湿地草地是否有被破坏等现象。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作为地球上高海拔地区淡水储量最大的高寒内流湖泊,玛旁雍措是世界高寒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湖泊湿地,对特殊干旱荒漠气候区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7年7月,玛旁雍措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玛旁雍措和拉昂措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及生存于其中的水生、陆栖生物。
次仁旺姆是普兰县霍尔乡人,2018年8月,保护区在县上招聘,她正式成为保护区吉吾管理站的一名湿地管理员,每月可以领到1800元工资。对于这份工作,她很满意:“我的工作就是保护玛旁雍措免受污染,同时也要保护周边野生动植物不受破坏和干扰。这也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希望全国的游客都可以来我的家乡观光。”
这里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玛旁雍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高等植物34科87属140种,有藏野驴、黑颈鹤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28种,是西藏高寒草原和荒漠区具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
“通过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我们可以全面维护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保持生态系统功能,同时促进其良性循环。”普兰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洛桑旦增说。
如果说,山是西藏高昂的头颅,“措”就是她清澈的明眸。位于冈底斯山脉向羌塘草原过渡地带的措勤县,辖区内的扎日南木措及周边的沼泽湿地更是水禽和涉禽迁徙途中良好的食物补给站及繁殖地,位于黑颈鹤主要迁徙通道上,也是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濒危保护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
为了保护这一“明眸”,整个扎日南木措水污染防治项目被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因地制宜地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方面面。得益于此,扎日南木措辖区内,野生动植物数量也越来越多。
阿里地区目前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4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占阿里国土面积近一半,被誉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从2014年开始,阿里地区租赁草场用于金丝野牦牛生存栖息,金丝野牦牛种群数量达到200余头;每年藏羚羊产羔季,阿里地区组织专业管护员、野保员、生态岗位人员按照各自管辖范围,在藏羚羊迁徙要道、固定产羔区域开展监测、巡护,加大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
截至2020年底,阿里地区绝大多数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明显,藏羚羊种群数量由原来的两万只左右,增加至现在的6万只左右,野牦牛由原来的1万头左右增加至现在的两万头左右,藏野驴由原来的1.5万头左右增加至现在的4万头左右,雪豹、盘羊、岩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明显。
顺应:守护生灵草木
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多样性,还包括生态系统和基因多样性。
从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沿国道219往南,行驶255公里进入象泉河谷,便抵达札达县。
札达,藏语为“下游有草的地方”。这里曾孕育过西藏古老的象雄文明和古格王国。然而,古国消失在荒漠中,文明淹没在沙海里。
如今的象泉河谷两岸分布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土林地貌”奇观,随处可见陡峭险峻的山岩,千姿百态、鬼斧神工。这就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札达土林。
站在札达土林中,昔日沉积在湖底的岩层,以不同的色调、层理结构和物质组成,以及包容在岩层内部的古动植物化石,为人们解读高原古地理、古环境的变迁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证据。
札达土林的保护也是中国高度重视生物资源保护的缩影。
札达土林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土林地质遗迹,其次为札达特殊自然生态系统,包括野生动植物、古生物化石、古文化遗迹等。
近年来,我国实施战略生物资源计划,完善生物资源收集收藏平台,建立种质资源创新平台、遗传资源衍生库和天然化合物转化平台,持续加强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针对象泉河植物资源较为稀少的问题,札达县在重点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退化草场补播草籽,栽植灌木。
2020年以来,阿里地区进行重点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沿线水源涵养区工程建设,完成狮泉河镇周边生态修复工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提标改造项目、狮泉河流域地下水砷超标调研项目前期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物多样性命题,在阿里静谧的土林,在层层叠叠高低不一的土地,粗犷与婉约并行,历久弥新。
“今天的阿里,有碧水蓝天净土,有动物植物多样,大部分山川仍处于原生状态,是西藏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阿里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浦春炯说。
保护: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水,顺着巍巍那木纳尼峰脚下一路向南,流经阿里地区普兰县普兰镇,一座静谧村庄出现在眼前。多油村,阿里地区“生态文明第一村”,也被称为“阿里小江南”。
多油村从山无草木、乱石丛生,到绿树成荫、田园美景。54岁的村党委书记达瓦次仁,从1988年开始担任村干部,见证了多油村30多年的生态变迁。
沙棘、普兰柳、班公柳、新疆杨随处可见,多油村是典型的“种出来的生态文明村”。对自然怀有敬畏心理的多油村村民,从自发植树到全民植树,从2010年的500多亩到如今的4000多亩,成就了如今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植被多了,风沙少了,气候也湿润了,随风而来的空气也更加清香。”达瓦次仁说。
值得一提的,还有清冽的河水。76岁的次仁央宗正和40岁的儿媳妇贡桑曲珍洗菜准备午饭。2012年起实施的自来水工程,让多油村村民与孔雀河的关系更加紧密。
贡桑曲珍告诉我们,过去要花两个小时去3公里以外的夏日沟取水,如今家家户户可以用上自来水,生活更便利了。
“不乱砍一草一木,不乱浊一泉一溪。”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的村民,对这个“阿里小江南”生物多样性越来越重视。
他们不仅尊重自然,还保护自然。2020年5月,多油村成立了环卫清扫队,负责公共区域或村民家的卫生。2020年7月成立垃圾兑换超市,鼓励村民垃圾分类,并按照“户收集、村分类、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进行垃圾处理。
树木随风摇摆,河流滋润大地。在生机盎然的多油村,人在画中走,画在人中游。
“十三五”以来,阿里地区以推动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服务经济发展为主线,综合整治37个乡、145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农牧区改水改厕工作,在各县实施农村污水设施及配套管网试点项目,建成农村安全饮水点2502个,农牧区供水覆盖率达100%,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生态县1个、生态乡镇24个、生态村120个。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在当代,生态平衡利在千秋。生生不息的“世界屋脊”,如今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70多年来,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遥远的阿里,在雪域高原,更在美丽中国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