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查询
社会与法
2024年未签订合同能否申请临时救济
来源:中国律媒法治网 发布时间:2024-06-13 09:57:05

未签订合同能否申请临时救济?

1.债的关系成立与合同形式:根据《民法典》规定,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订立。即使未签订书面合同,只要双方通过实际行动形成了事实上的合同关系,如一方已履行主要义务且被对方接受,该合同关系亦视为成立。在此基础上,若一方权益受损,可寻求法律救济。


2.临时救济的适用条件:《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诉前保全和诉讼中保全等临时救济措施,旨在防止当事人权利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害或证据灭失。申请临时救济无需以存在书面合同为前提,关键在于申请人需证明存在合法权益可能受到侵害的紧急情况,并且这种救济措施对于保护其权益是必要的。

3.侵权责任与救济:即便没有合同关系,如果一方行为侵犯了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如知识产权侵权不当得利等),受害者可根据《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申请临时禁令或其他救济措施,以阻止侵害行为继续或预防损失扩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侵权责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诉前保全与诉讼中保全的规定

合同未履行怎么算违约金?

1.违约金的性质与目的:违约金是合同当事人预先约定的,一方违约时应向对方支付的金钱赔偿。其目的在于保障合同的履行,补偿非违约方因对方违约所遭受的损失,并对违约方起到一定的惩罚作用。

2.违约金的计算方式: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这表明,违约金的具体计算首先要看合同双方是否有事先的约定。

3.调整违约金的原则:如果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即不符合公平原则,受损方或违约方有权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调整。调整的标准是使违约金与因违约造成的实际损失相当,同时考虑到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因素。

4.实际损失的证明:在没有明确约定或需要调整违约金的情况下,非违约方需提供证据证明其因对方违约所遭受的实际损失,这包括直接损失和可预见的间接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司法解释中,也有对违约金计算及调整的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在特定类型合同(如买卖合同)中违约金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合同未履行导致的违约金计算,首先遵循合同双方的约定;在无约定或约定不明时,则依据法律规定,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履行情况及公平原则,必要时可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调整。

威胁下签订的合同有效吗?

合同的有效性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合同是否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的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各项要件。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应当基于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及公序良俗原则。如果一个合同是在威胁的情况下签订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1.真实意思表示:民法典第143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在受到威胁的情形下,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往往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迫作出的,因此不符合“意思表示真实”的要求。

2.胁迫情形下的合同效力:民法典第150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这意味着,如果能够证明合同是在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下签订的,受胁迫的一方有权请求撤销该合同,从而使合同自始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43条(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50条(因胁迫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威胁下签订的合同因其意思表示不真实,依据法律,受胁迫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合同被视为可撤销的,而非有效。在实际操作中,受胁迫方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存在胁迫行为,如证人证言、通讯记录或其他相关证据,以便成功撤销合同

未签订正式合同并不意味着当事人无法申请临时救济。只要能证明存在合法的权益关系及紧急情况,法律提供了多种途径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确保公平正义得以实现在面临权益受损时,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了解并采取合适的法律行动至关重要。


热 线:13717767892 电 话:010-60268234 邮 箱:peoplejdxw@126.com
Copyright (c)2021 中国律媒法治网 京ICP备2021022593号-1